几种安全评估方式的差异对比

在常规的网络安全工作中,我们时常要验证受保护区域的安全防护效果,评估安全建设防护水平,进而找到在后续工作中的重点优化提升方向,在这里,对常规使用的几种评估方式进行简要差异对比,涉及漏洞扫描、渗透测试、 突破与攻击模拟(BAS_Breach and Attack Simulation) 、对手仿真、网络安全能力评估、红蓝对抗。

  • 工作重点差异

    • 漏洞扫描:侧重于自动化地发现系统中已知的安全漏洞,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。
    • 渗透测试:模拟黑客攻击,主动利用漏洞来深入评估系统的安全性,不仅发现漏洞,还验证其可利用性。
    • BAS:通过模拟攻击者的各种手段和场景,全面测试网络防御的有效性,关注整个防御体系的弱点和应对能力。
    • 对手仿真:专注于模拟高级持续性威胁的战术、技术和程序,识别组织安全防御中针对特定对手的漏洞。
    • 网络安全能力评估: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,确定威胁和漏洞的优先级,为安全策略和资源分配提供依据。
    • 红蓝对抗:通过模拟真实的攻防场景,检验系统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、安全团队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安全策略的有效性。
  • 技术手段差异

    • 漏洞扫描:主要依赖自动化扫描工具,如Nmap、Nessus等,基于漏洞数据库进行检测。
    • 渗透测试:综合运用多种技术,包括漏洞扫描、社会工程、密码破解等,有白盒、黑盒、灰盒等测试方式。
    • BAS:融合多种攻击技术和流程,借助自动化工具进行攻击向量投递和评估,模拟复杂的攻击场景。
    • 对手仿真:依据已知高级持续性威胁的战术、技术和程序(模拟特定的TTP),使用相关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模拟。
    • 网络安全能力评估:运用多种方法,如资产识别、威胁分析、风险评估矩阵等,结合安全审计和合规检查。
    • 红蓝对抗:红队使用多样化的攻击手段,如渗透测试工具、社会工程等;蓝队运用监控、检测和应急响应工具,如SIEM、EDR、入侵检测系统等。
  • 频率差异&&成本差异

    • 漏洞扫描:可以定期进行,如每周、每月或每季度,也可在系统变更后进行扫描。
    • 渗透测试:通常有明确的时间安排,如每年进行1 – 2次,或在系统重大更新后进行。
    • BAS:可以持续进行,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安全评估手段,实时监测网络防御的有效性,涉及安全基建或外包服务。
    • 对手仿真:根据需要不定期进行,当出现新的高级持续性威胁或需要评估特定防御能力时开展,需构建对某一对手安全手段模拟的全部能力。
    • 网络安全能力评估:一般定期进行,如每年进行,以确保组织的安全状况得到及时评估和改进。
    • 红蓝对抗: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,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对抗持续时间,如持续两周或半年等。
  • 人员要求

    • 漏洞扫描:主要由安全运维人员操作扫描工具,对人员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。
    • 渗透测试:需要专业的渗透测试人员,具备丰富的黑客技术和安全知识,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测试工具和方法。
    • BAS:需要具备攻击者视角和安全运营能力的专业人员,能够设计和执行复杂的攻击模拟场景。
    • 对手仿真:要求操作人员熟悉高级持续性威胁的特点和战术,能够准确模拟其攻击行为。
    • 网络安全能力评估:需要综合型的安全专家,具备资产识别、风险评估、安全策略制定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。
    • 红蓝对抗:需要攻防双方的专业团队,红队成员要擅长攻击技术,蓝队成员要熟悉防御和应急响应流程。
  • 成果输出

    • 漏洞扫描:生成漏洞报告,列出发现的漏洞、风险等级和修复建议。
    • 渗透测试:提供详细的测试报告,包括发现的漏洞、攻击路径、影响程度和修复建议。
    • BAS:输出安全控制手段的弱点评估和量化评分,以及可操作性的缓解解决方案。
    • 对手仿真:给出识别出的安全漏洞和弱点,以及改进安全控制的建议。
    • 网络安全能力评估:形成全面的风险评估报告,确定威胁和漏洞的优先级,提出安全策略和资源分配的建议。
    • 红蓝对抗:红队输出攻击报告,蓝队总结检测和响应问题,双方共同制定改进计划。